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里,有这样一位身影:她既是赛场上叱咤风云的体操名将,也是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育人先锋。从奥运健儿的荣耀巅峰到高校教师的深耕沃土,王琳用三十余年的时光,书写了“体教融合”的生动注脚,成为新时代体育人“德技双馨”的标杆。
一、赛场淬炼:体操世界的璀璨星光
王琳的运动生涯始于上世纪90年代。作为国家体操队的一员,她以灵动的身姿和过硬的技术,在国内及国际赛场崭露头角。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,年仅18岁的她与队友配合,斩获女子体操团体金牌,成为中国体操军团的重要一员;2000年全国体操锦标赛上,她凭借稳定的发挥夺得个人全能亚军,跻身国内顶尖选手行列。那段岁月里,“王琳”二字成为体操界 synonymous with “拼搏与坚韧”——伤病缠身时,她咬牙坚持完成高难度动作;压力如山时,她用微笑化解焦虑,用汗水浇灌梦想。
“体操教会我的,不只是技巧,更是面对挑战的勇气。”回忆起赛场岁月,王琳坦言,每一次腾空翻转都是对极限的挑战,而正是这种挑战精神,让她在后来的育人道路上始终保持着“不服输”的劲头。
二、育人沃土:从运动员到“园丁”的角色蜕变
2004年退役后,王琳选择回到母校北京体育大学,开启教书育人的新征程。从“站在领奖台”到“站在三尺讲台”,角色的转变并未让她感到陌生——因为体育的本质,从来都是“育人”。
在《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》的课堂上,王琳将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。“很多同学觉得体操动作难学,其实关键是要理解‘力’与‘美’的结合。”她常常通过慢镜头回放自己的比赛视频,拆解每一个动作的发力点和节奏感,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背后的逻辑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,她还自费购置专业设备,搭建“虚拟训练系统”,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反复练习,降低受伤风险。
除了课堂教学,王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。她牵头组建“体操文化传播社团”,带领学生走进中小学开展公益支教,用简单有趣的体操游戏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;“体教融合”的理念下,她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,比如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运动员的心理状态,结合管理学知识设计团队训练方案。近年来,她的学生中有多人在全国大学生体操锦标赛中获得金银牌,更有不少毕业生进入国家队教练组或高校任教,延续着“传承”的使命。
三、薪火相传:推动校园体育的“隐形力量”
在北京体育大学,王琳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“校园体育推广大使”。她深知,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,更在于普及。为此,她积极参与学校各类体育活动的策划与执行:每年春季的“校园体操嘉年华”上,她带着学生编排适合大众的体操节目,让更多师生感受到体操的美感;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,她主导研发“趣味体操课程包”,被多所中小学采纳,帮助 thousands of 孩子爱上运动。
“体育是最好的教育载体。”王琳常说,无论是赛场还是课堂,体育都能教会人规则意识、团队合作和抗压能力。在她的推动下,北京体育大学的体操项目从“精英化”向“大众化”延伸,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操运动中,校园体育文化愈发浓厚。
四、初心不改:体育人的家国情怀
从运动员到教师,王琳始终坚守着体育人的初心。疫情期间,她主动承担线上教学工作,录制数十节体操教学视频,供全国爱好者免费学习;作为全国政协委员,她多次提交关于“体教融合”“青少年体育发展”的提案,为政策制定建言献策。
“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,关键在教育。”王琳表示,未来的日子里,她将继续扎根教育事业,培养更多兼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体育人才,让更多人感受到体育的力量。
从赛场的耀眼光芒到讲台的默默耕耘,王琳用一生诠释了“体育人”的责任与担当。在她看来,所谓“传奇”,不过是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;所谓“先锋”,不过是带着责任继续前行。而这,正是新时代体育精神的最好写照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