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体育学院作为国内知名的体育类高等院校,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,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其中,郭教授作为学院的中坚力量,多年来深耕体教融合领域,以创新思维引领教学改革,为体育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。
一、教学模式革新:构建“理论+实践”三维联动体系
在传统体育教学中,“重技能轻理论”“重训练轻认知”等问题长期存在。郭教授敏锐捕捉到这一问题,牵头重构教学模式,打造“课堂讲授—实验室模拟—户外实训”三维联动体系。以《运动训练科学化》课程为例,他引入运动生物力学虚拟仿真技术,让学生在实验室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动作姿态,解析肌肉发力逻辑;随后转战田径场、体操馆,结合真实场景强化技能应用。这种“知行合一”的教学法,不仅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,更培养了其科学训练的思维习惯。目前,该模式已覆盖学院80%以上的专业课程,学生实践操作考核通过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二、科研攻坚:破解青少年体质健康难题
青少年体质下滑是全球性挑战,郭教授将研究方向锚定“体教融合下的青少年运动能力发展”。他主持的《山东省青少年运动技能分级评价体系研究》课题,历时三年走访全省12个地市、37所中小学,采集超万份学生体质数据。研究发现,当前青少年运动技能呈现“低龄化单一化、高龄化碎片化”特征——小学阶段集中于跑步、跳绳等基础项目,中学后专项技能训练不足。基于此,他提出“兴趣主导+梯度进阶”的培养方案:小学侧重趣味游戏激发运动热情,初中引入球类、武术等多元项目,高中则结合升学与职业规划定制专项训练。该方案在济南历下区试点后,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从62%跃升至85%,相关成果被写入《山东省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(2021-2035)》,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。
三、人才培养:个性化路径成就多元发展
郭教授坚信“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”,推行“导师制+项目制”双轨育人模式。对于有竞技潜力的学生,他邀请省队教练联合指导,助力其在赛场上突破——2019级学生张明在其指导下,斩获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400米栏金牌;对于偏向学术的研究生,他开放实验室资源,支持其参与国家级课题。2021届毕业生刘芳,在校期间跟随郭教授研究“智能穿戴设备在校园体育中的应用”,不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,还创办体育科技创业公司,产品已入驻10所中小学。据统计,近五年郭教授指导的学生中,30%进入国家队或职业俱乐部,25%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,45%扎根基层从事体育教育或社会体育指导工作,实现了“竞技、学术、服务”多维成才。
四、社会服务:打通体育惠民“最后一公里”
郭教授始终践行“体育为人民”的理念,主动对接社会需求。他每周固定两天前往社区开设公益课,教授老年人太极养生、青少年体姿矫正;主编《家庭运动安全手册》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运动损伤预防知识,发行量超5万册;担任“山东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盟”专家委员,为基层教练员提供线上培训,受益人数达2000余人次。疫情期间,他牵头开发“居家体能训练微课程”,通过短视频平台推送,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,帮助千万家庭实现“停课不停练”。这些行动不仅延伸了体育教育的边界,更让山东体育学院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。
从教二十余载,郭教授以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情怀,在体教融合的沃土上深耕细作。他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山东体育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(学院近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、省部级科研项目87项),更为体育强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。面向未来,郭教授计划结合元宇宙、AI等技术升级教学场景,让体育教育更具前瞻性与包容性。而山东体育学院也将以郭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先锋为标杆,继续深化改革、锐意进取,为培养更多“德技并修”的体育人才而不懈奋斗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