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学期,我校体育教研组以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为指导,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,通过强化教学研究、丰富活动载体、提升师资水平,推动体育教育工作提质增效。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:
一、深耕教学研究,筑牢课堂主阵地
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,教研组始终将课堂教学质量放在首位。开学初,我们组织全体体育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,重点解读“健康第一”“教会、勤练、常赛”等核心理念,结合各年级学生特点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。例如,低年级侧重趣味化教学,通过“情景游戏+基础技能”模式激发运动兴趣;高年级则强化专项技能训练,开设篮球、排球、田径等模块课程,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。
为提升教学实效,教研组坚持每周开展集体备课与听评课活动。本学期共完成校级公开课12节,其中《足球脚内侧传球》一课采用“小组合作探究法”,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技术要点,课堂互动率达95%;《花样跳绳》课程融合传统民俗元素,让学生在传承文化中锻炼体能,获评市级优质课例。此外,我们还针对“如何提高学生耐力素质”这一难题开展专题研讨,形成“阶梯式训练法”,通过分层目标设定与过程性评价,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突破体能瓶颈。
二、丰富活动载体,激活校园体育生态
课外活动是延伸课堂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。本学期,教研组精心策划“校园体育文化节”,涵盖班级篮球联赛、田径运动会、趣味运动会三大板块,累计吸引2000余名学生参与。其中,“全员运动会”打破传统竞技模式,设置“袋鼠跳接力”“同心鼓颠球”等团体项目,让不同体能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参与感,实现“人人运动、班班有赛”。
为提升竞技水平,我们组建了田径、篮球、羽毛球等6支校队,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系统训练。在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,我校运动员斩获5金3银2铜,创历史最佳成绩;篮球校队在市级青少年锦标赛中打进八强,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。同时,社团活动百花齐放,武术社、瑜伽社、轮滑社等10个社团每周定期开展活动,成为学生释放压力、展示自我的平台。
三、强化师资建设,打造专业成长共同体
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。教研组通过“内外兼修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:一方面,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,本学期共有8人次参与省市级体育教师专项研修,带回“大单元教学设计”“运动负荷监测”等前沿理念;另一方面,依托校内“青蓝工程”,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,通过师徒结对、同课异构等形式加速新人成长。
此外,教研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,申报市级课题《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情境化教学模式实践》,目前已完成中期报告,初步构建起“情境创设—技能习得—应用迁移”的教学框架。同时,我们注重教学反思,每位教师在课后撰写案例分析,每月开展一次“教学亮点分享会”,形成了“实践—反思—再实践”的成长闭环。
四、直面问题短板,明确未来改进方向
尽管本学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存在诸多不足:一是场地设施有限,塑胶跑道老化、器材种类单一,难以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;二是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仍停留在“应试层面”,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;三是教研深度有待加强,对跨学科融合(如体育与心理健康、劳动教育的结合)探索不足。
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,申请专项资金改造运动场地,补充智能健身设备;二是开发“体育+兴趣”课程包,如“体育舞蹈”“定向越野”等,增强课程的吸引力;三是深化跨学科教研,联合心理教师开展“运动减压”主题活动,联合劳技教师设计“体育器材维修”实践课程,拓宽育人维度。
结语
本学期,体育教研组在改革中求突破,在实践中谋发展,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,教师的专业素养持续精进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新课标为引领,以学生为中心,不断优化教学策略、丰富活动形式、强化队伍建设,努力打造“活力校园、健康校园”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