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重庆大学体育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——在刚刚落幕的2023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,该院学子斩获6金3银2铜,创历史最佳战绩;与此同时,学院成功获批“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康复重点实验室”,标志着其在体育科技领域迈入国家级梯队。这一系列突破,不仅彰显了重大体育学院的硬核实力,更为国内高校体育学科发展提供了“重科样本”。
一、历史积淀与学科布局:从传统体育到多元融合
重庆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7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,历经八十余载风雨,始终坚守“强体魄、育新人”的办学初心。如今,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、训练、科研、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流体育学科平台,下设运动训练、体育教育、运动康复、休闲体育四个本科专业,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,形成了“本硕博”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。
在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,学院主动破局,将传统体育优势与现代科技、医学、管理等领域深度嫁接。例如,运动康复专业联合医学院开设“运动损伤防治”特色课程,休闲体育专业对接文旅产业开设“体育旅游策划”方向,实现了“体育+”多维度赋能。目前,学院在校生1200余人,其中本科生800余人、研究生400余人,生源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,成为西南地区体育人才的“蓄水池”。
二、竞技体育:赛场亮剑,铸就品牌名片
作为重庆市高校体育界的“排头兵”,重大体育学院始终将竞技体育作为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。近年来,学院先后培养了奥运冠军张亚雯(羽毛球)、世界冠军周吕鑫(跳水)等一批顶尖运动员,并在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:2022年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,该院代表团夺得金牌42枚,位列高校组榜首;2023年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,女队包揽女子团体、单打冠亚军,男队摘得男子团体季军,实现历史性突破。
“竞技体育不仅是荣誉的争夺,更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。”学院副院长李强表示,为提升竞技水平,学院建立了“校队+俱乐部”双轨制训练体系,聘请前国家队教练担任技术顾问,引入数字化训练设备监测运动员体能数据,还与市体育局共建“重庆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”,形成“选苗—育苗—成才”的全链条培养机制。截至目前,学院共有国家级运动员32名、一级运动员156名,输送至省市专业队的优秀人才达200余人。
三、科研创新:以体载道,激活发展动能
如果说竞技体育是学院的“面子”,那么科研创新则是其“里子”。近年来,学院聚焦“体医融合”“智慧体育”“运动促进健康”等前沿领域,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0余项,发表SCI、SSCI论文200余篇,获发明专利30余项。其中,“运动康复关键技术及应用”团队研发的“智能康复训练系统”,已应用于重庆市多家医院及康复机构,帮助数千名患者恢复肢体功能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学院打造的“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康复重点实验室”,整合了生物力学、运动生理学、康复医学等多学科资源,重点开展运动损伤预防、慢性病运动干预等研究。“我们希望通过科研转化,让体育真正成为全民健康的‘守护者’。”实验室负责人王敏教授介绍,该实验室已与华为、阿里体育等企业达成合作,开发“AI运动处方”APP,为大众提供个性化健身方案。
四、社会服务:扎根大地,践行责任担当
作为一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院,重大体育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发展作为重要使命。一方面,学院依托师资优势,定期开展“体育进社区”“乡村体育教师培训”等活动,累计培训基层体育教师5000余人次,为偏远山区学校捐赠体育器材价值超百万元;另一方面,积极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工作,曾圆满完成重庆马拉松、世乒赛等赛事的裁判、志愿者服务任务,展现了高校的社会担当。
“体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基石,更是社会文明的缩影。”学院党委书记陈刚表示,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“体教融合”改革,推动竞技体育、群众体育、体育产业协同发展,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“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”的体育学院,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重科力量。
从八十余年前的筚路蓝缕,到如今的乘势而上,重庆大学体育学院正以“竞技筑基、科研赋能、服务立魂”的发展路径,书写着新时代高校体育事业的新篇章。正如一位毕业生所说:“在这里,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在赛场上拼搏,更懂得了体育背后的责任与温度。”这或许正是重大体育学院最动人的底色——让每一个热爱体育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