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陕西汉中城固县的城市版图上,一座兼具现代设计与功能性的大型体育场馆正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——城固体育场不仅以独特的建筑风貌重塑了城市天际线,更以其多元的功能定位,成为推动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与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要载体。从规划之初的蓝图构想,到如今灯火通明的运动场景,这座体育场承载着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,也见证着当地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。
一、城固体育场的建设脉络与设计理念
城固体育场的诞生,源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城固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,原有体育设施的容量与功能已难以满足群众需求。2018年,县政府将新建体育场纳入民生工程重点项目,总投资约2.8亿元,历时两年建成投用。项目选址位于县城核心区,毗邻汉江湿地生态公园,既方便市民到达,又借势自然景观提升了场馆的环境价值。
在设计层面,体育场遵循“绿色、智能、人文”三大理念。外观采用流线型钢结构与通透玻璃幕墙结合,既展现现代建筑的科技感,又通过大面积采光减少能耗;内部空间则注重人性化细节,如无障碍通道、母婴室、智能导览系统等,确保不同群体都能便捷使用。场地配置方面,标准400米塑胶跑道、天然草坪足球场、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看台,以及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多功能训练馆,满足了专业赛事与大众健身的双重需求。
二、多元功能:从竞技赛场到市民乐园
城固体育场的魅力,在于其功能的复合性与开放性。作为区域性体育中心,它先后承办了汉中市青少年运动会田径比赛、城固县职工篮球联赛等专业赛事,为运动员提供了标准化竞赛平台;而日常运营中,场馆向公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,晨跑夜练的人群、周末亲子运动的家庭、老年太极社团……不同时段的场馆内始终洋溢着活力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体育场创新推出“体育+”模式,将运动与休闲、文化深度融合。例如,依托足球场开展的“社区杯”五人制联赛,吸引了全县20余支队伍参赛,成为基层体育交流的纽带;夏季傍晚的露天电影放映、中秋民俗展演等活动,则让体育场成为市民社交与文化消费的新场景。数据显示,自2020年全面开放以来,年均接待市民超30万人次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城市会客厅”。
三、赋能民生:全民健身的“催化剂”
在城固县,体育场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属性,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热潮的核心引擎。针对青少年群体,场馆联合教育部门开展“校园体育进场馆”计划,每周组织学生进行田径、球类训练,培养运动兴趣;针对老年人,开设太极拳、广场舞等特色课程,配备专业教练指导动作规范;就连残障人士也能在此找到专属运动空间,无障碍设施与康复器材的配备,让他们平等享受运动的乐趣。
这种普惠性服务,直接反映在居民体质数据的变化上。据城固县体育局统计,近年来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38%提升至52%,中小学生体质达标率增长15个百分点,慢性病发病率下降8%。一位常来跑步的张大爷感慨:“以前想锻炼只能去马路边,现在体育场有正规跑道、休息区,夏天还有喷雾降温,真是越住越舒心。”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单一场馆”到“体育综合体”
站在新的发展节点,城固体育场的发展蓝图仍在延伸。下一步,场馆计划升级智慧化管理系统,引入AR运动体验、线上预约等功能,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;同时,拓展商业配套,引进体育用品店、轻食餐厅、运动康复中心等业态,打造集运动、休闲、消费于一体的“体育综合体”。此外,借助汉中“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节”等文旅IP,体育场还将尝试举办户外音乐节、无人机表演等跨界活动,进一步激活城市夜间经济。
从一片空地到城市地标,城固体育场的故事,正是城固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。它不仅为城市注入了蓬勃的运动气息,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每一位市民,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、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。当暮色中的体育场灯光亮起,跑道上跃动的身影、看台上此起彼伏的欢呼,都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:好的公共服务,永远与人民的幸福同频共振。
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