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靖江市中心的繁华街区旁,静静伫立着一座充满年代感的建筑——靖江老体育场。它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,见证了这座城市半个多世纪的变迁,从青涩的少年时代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,始终以独特的姿态镌刻着属于靖江人的集体记忆。这座看似普通的运动场,实则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热血与城市发展的脉络,是靖江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一、历史溯源:从荒芜到繁华的体育起点
靖江老体育场的诞生,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对基层体育设施的重视。彼时,靖江县刚完成建制调整,百废待兴之际,政府决定在城区西南角划拨土地,修建一座兼具教学与竞赛功能的综合性运动场。1958年,老体育场正式动工,次年便投入使用,成为当时全县唯一的标准化体育场地。
初建时的老体育场条件简陋:红砖砌成的看台仅能容纳数千名观众,煤渣铺就的跑道在雨后泥泞不堪,篮球架还是木质的简易结构。即便如此,它仍是靖江人心中的“圣地”。每逢县运动会、职工篮球赛或学生田径大会,全场便会挤满热情的观众,呐喊声此起彼伏,成为那个物质匮乏年代最鲜活的娱乐场景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老体育场更是孕育了一批批优秀运动员,他们从这里走向省队甚至国家队,为靖江赢得了荣誉,也让这片场地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。
二、建筑特色:复古风情的工业遗产印记
走进老体育场,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排斑驳的红砖看台。这些墙体由当地烧制的青砖堆砌而成,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雨侵蚀,砖面已泛起深浅不一的痕迹,却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方正轮廓。看台顶部的木质横梁虽已褪色,但粗犷的纹理仍透露出当年施工的质朴——没有现代建筑的精雕细琢,只有实用主义下的厚重质感。
运动场的核心区域是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,早年采用煤渣铺设,如今虽已更换为环保塑胶材质,但跑道的弯道弧度、直道长度仍严格遵循当年的设计规范。内侧的足球场草坪经过多次翻新,绿意盎然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更迭中不变的竞技精神。场地边缘的健身器材区,则是近年来新增的便民设施,新旧元素的碰撞,恰如老体育场本身:既保留着历史的温度,又融入了时代的活力。
三、文化舞台:超越体育的多维空间
靖江老体育场的作用远不止于体育竞赛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,它曾是市民文化生活的“大舞台”。上世纪90年代,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,老体育场曾举办过多场露天演唱会,崔健、毛阿敏等知名歌手在此献唱,万人空巷的场景至今被老靖江人津津乐道。每逢传统节日,这里还会变身民俗活动的主场:端午节的龙舟竞渡、中秋节的灯会展览、春节的社火表演……欢声笑语中,老体育场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。
对于普通市民而言,老体育场更是日常休闲的“打卡地”。清晨,退休老人在这里打太极、练剑;傍晚,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踢毽子、跳广场舞;周末,家长带着孩子来跑步、放风筝。这种不加修饰的生活气息,正是老体育场最动人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不只是一座建筑,更是靖江人生活方式的缩影。
四、现状与未来:在坚守中焕发新生
如今,靖江老体育场虽已不再承担大型赛事的主场任务,但其价值并未随时间消逝。2020年,市政府启动“城市记忆保护工程”,将老体育场纳入历史文化遗存名录,拨款修缮破损的看台、更新老旧设施,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风貌。如今的它,既是市民健身的乐园,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——学校常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,听老教练讲述当年的故事,感受体育精神的传承。
谈及未来发展,相关部门表示,将在保护历史原貌的基础上,适度拓展老体育场的功能:增设体育博物馆,展示靖江体育发展历程;引入小型商业业态,如体育用品店、咖啡馆,打造“体育+文化+休闲”的综合空间。这些举措不仅能让老体育场重获生机,更能让其成为靖江文旅融合的新亮点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城市的底蕴。
靖江老体育场的故事,是一部写在砖瓦间的城市发展史。它见证了靖江从农业县城向工业强市的跨越,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梦想拼搏的身影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座老体育场始终以其独有的方式,温暖着每一个靖江人的心。或许在未来某一天,当 grandchildren 们手牵手走过这里时,仍会听到长辈们说起:“瞧,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追过的风,跑过的步,笑过的地方。”而这,正是老体育场最珍贵的遗产——它不仅存在于钢筋水泥间,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,成为靖江永远的精神坐标。
网友评论